隨著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對能源的需求尤其是石油的需求迅猛增長。從1993年起,中國開始由石油輸出國轉變為石油輸入國。2003年開始,我國一躍成為全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11年石油的凈進口量為2.51億噸,按照1噸約等于7桶估算,就是平均481萬桶/日,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已達55.9%。一份中國工程院關于中國中長期能源發展戰略的研究報告顯示:截止至2030年,即使是做最低的預測,中國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在6.44億噸。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中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度將達到60%,到2030年達到65%。美國通過兩次伊拉克戰爭鞏固了對中東地區石油資源的控制,一旦對中國能源實行戰略遏制將會影響中國從該地區的石油進口。因此,中國對進口石油的高度依賴已嚴重威脅到中國的能源安全,中國的本土能源安全已迫在眉睫。
如果石油短缺了用什么?石油屬于物質能源,能量是通過物質的形式來存在的,與電力相比,能量的存儲、運輸都非常方便,不完全依賴固定的輸送網絡,可以方便地被飛機、船舶、車輛攜帶。石油的能量密度也非常高,對于體積有限、載重量有限的運輸器具來講,這個特點非常重要,也是目前其他的能源形式無法比擬的。因此石油目前提供了人類運輸使用能源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最近幾年,即使全世界范圍的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蕭條也沒有讓高昂的油價下降多少,一個重要原因是廉價易開采的石油已經無法滿足人類對石油的需求,越來越多的非常規石油資源被開采。這些非常規石油資源開采使用的技術復雜、能耗高、投資大,這些都增加了石油開采的成本,也推高了石油的價格。從這個角度考慮,人們也需要尋找可以抑制石油價格上漲的替代燃料產品。高昂的石油價格也使得一些原本被認為在經濟上不劃算的替代路線有了經濟上推廣的可能。石油將越來越短缺的趨勢和高企的價格與石油替代品產業崛起之間的關系正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了。然而與電力的能源來源的多樣性相比,石油替代的選擇有限。替代石油,需要尋找總量巨大、易于存儲和運輸、能量密度高的資源,而同時符合這幾點的資源和技術途徑很少。一個重要候選,在技術上也相對成熟的是煤化工。全球煤炭的儲量要比石油多出7倍,煤炭轉化為燃料油以后,可以擁有石油燃料的全部優點。更具有現實意義的是,我國是一個“富煤、少油、缺氣”的國家。新型煤化工主要是生產石油替代產品,我國利用豐富的煤炭資源,發展煤基石油替代產品,對于增強石油安全保障能力十分必要。
近日,據有關方面消息,國家能源局負責編制的兩個決定煤化工未來發展的文件《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規劃》和《煤炭深加工產業發展政策》有望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出臺,這兩份規范文件將對未來煤炭深加工行業做出明確的政策說明。目前,我國政府對于煤炭深加工的態度是“有序發展”,此次政策的發布將會進一步明確國家對于新型煤化工的政策態度,對于壓抑了多年的煤化工企業和產煤大省來說,這是一個重啟投資的好機會。我國的產煤大省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煤炭運輸成本居高不下,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更愿意將煤炭在當地轉化成為較高附加值產品再外運。因此,這些地方對于該類項目的投資非常踴躍。截至目前,各地上報的“十二五”期間建設的大型煤化工項目一共104個,按照各地上報的技術方案,如果全部在“十二五”期間建設,投資要超過2萬億元。這其中15個大型重點項目已在上述規劃中被擬定為示范項目,這意味著納入該規劃的15個項目將獲得發改委批準。目前發改委、能源局正在對一批新型煤化工項目進行評審論證,項目范圍涵蓋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煤制油等,審批金額可能達到5500億至7000億元。由此可見,2012下半年開始,我國有望進入新型煤化工的投資高峰期。新型煤化工產業今年作為十二五規劃的第二年已進入攻堅期,投資、外貿、內需作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在外貿形勢不佳,擴內需需要時間尚無法立竿見影的狀況下,國家重啟大型投資項目以拉動經濟的舉措仍不失為重要手段。在這一背景下,上述所提15個新型煤化工示范項目預計總投資5500億-7000億元,據分析約50%將投向設備、40%用于建造、10%歸工程設計。可以看出,煤化工機械設備將分得最大的蛋糕,預計“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速將保持在三成以上。因此,目前市場上涉及該領域的相關個股值得我們重點逢低關注。煤化工機械設備由于在煤化工產業鏈中承擔了“賣水人”的角色,受益確定程度高。